最高检:婚前同居认定属于家庭成员

2025-11-26 14:53 | 查看: 130525

今年的国际反家暴日,最高检的一纸新规让无数生活在阴影中的人看到了曙光。


2025年11月25日国际反家暴日,最高检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将具有共同生活事实的婚前同居关系认定为家庭成员,并将精神虐待纳入家庭暴力范畴。




















































新规亮剑,打破沉默


















































11月25日,最高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最高检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全国妇联副主席葛晓燕介绍:

随着社会交往方式的多样化,检察机关依据刑法、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规定精神,将具有共同生活基础事实的婚前同居关系认定属于家庭成员关系。

并将家庭成员身体伤害以外的精神虐待认定为家庭暴力行为,对受害者的保护更加立体全面。

我们终于看到法律对家暴的界定跨越了那道曾经模糊的门槛——共同生活事实取代了一纸婚书,精神虐待与身体暴力被同等对待。

这是法律的进步,更是对无数在亲密关系中遭受隐形成伤害者的庄严承诺。




















































数据背后,零容忍态


















































纵观近五年数据,3400余起家暴案件被起诉,500余名施暴者被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


这些数字背后,是国家对家暴“零容忍”的坚定态度。


如今,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申请门槛降低,“自诉转公诉”程序的完善,都为受害者搭建了更为坚实的法律屏障。


尤其对那些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经济共享、社交圈认可的未婚同居者而言,他们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也是家庭成员,我们的关系受法律保护。”


然而,当我们为新规欢呼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法律的保护有其边界。


最高检明确将同居关系纳入反家暴法范畴,这解决了人身安全保护的问题,却并未赋予其婚姻关系中的全部权利。


财产分割、继承权、医疗签字权这些关乎生活根本的权益,同居关系仍然难以获得与婚姻同等的保障。


这就是为什么在为新规叫好的同时,我们更要提醒公众:法律给了你抵抗暴力的盾牌,但你还需要为自己打造一把守护财产的利剑。





















































保护升级,漏洞犹存


















































在中华遗嘱库的日常咨询中,我们遇到过太多因同居关系破裂而产生的纠纷。


曾经相濡以沫的伴侣,在分手时为房产、存款争执不休;一方突然离世,另一方不仅承受着失去爱人的痛苦,还要面对被对方家人“扫地出门”的窘境。


法律认可了你们的同居关系,却未必认可你对共同购置房产的产权未必认可你照顾对方多年后理应享有的继承权


这种权利上的不对等,恰恰是隐藏在法律进步背后的隐患。


这正是中华遗嘱库一直倡导的:法律的保护与个人的主动规划应当相辅相成。


当最高检用司法力量为你筑起抵抗家暴的防线时,你也应当通过意定监护、遗嘱等法律工具,为可能的财产风险设置安全网。


特别是对于同居关系中的弱势一方——往往是女性、年长者或经济依赖者——这些法律工具不再是“触霉头”的忌讳,而是实实在在的自我保护。





















































主动规划,方得安心


















































比如,在同居期间共同购买的房产,如果只在一个人名下,另一方即使出了钱,分手时也可能难以追回;如果一方突然离世,另一方面临的可能是无家可归的困境。


通过遗嘱明确财产归属,通过协议约定出资比例和产权份额,这些看似“伤感情”的举动,实则是为感情上了最坚实的保险。


正如一位在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的女士所说:“我不是不信任他,我是不信任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


同样重要的是,新规也提醒我们要警惕特殊类型的同居关系


与现役军人配偶同居可能构成破坏军婚罪,与已婚者同居可能涉及重婚罪——这些不仅仅是道德问题,更是法律红线。


在开始一段同居关系前,核实对方的婚姻状况不是多疑,而是对自己负责。


在确认关系后,通过法律工具明确双方的权益边界,则是对这段关系最好的尊重与保护。





















































明确信号,布置守护


















































最高检的新规向我们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


国家正在努力填补法律空白,扩大保护范围。但法律的完善总是滞后于社会关系的发展,个人的主动规划永远不可或缺。


正如反家暴法为受害者撑起了保护伞,遗嘱、意定监护等工具则为你在伞下营造了更安全舒适的空间。


它们不是对感情的质疑,而是对现实的清醒认知,对未来的理性安排。


在这个法律与个人权利意识同步觉醒的时代,我们既应当善用反家暴新规赋予我们的武器抵抗暴力,也应当通过中华遗嘱库这样的公益项目,为财产权益和人身关系设置必要的保障。


毕竟,真正的安全感,不仅来自于法律对侵害行为的惩罚,更来自于对自己生活全方位的掌控与安排。


法律的进步为我们打开了保护的大门,而门内的布置与守护,还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智慧与远见来完成。


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那段你珍视的关系最好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