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第四届遗产管理人交流会在京举行
2025-11-26 14:36 | 查看: 130537
央广网北京11月26日消息(记者 庞婷)11月25日下午,以“深耕遗产管理公益实践,护航老年群体颐养保障”为主题的第四届遗产管理人高质量创新发展交流会在北京举办。会议汇聚来自法律、金融、司法、不动产登记、民政及公益服务等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及实务工作者,共同探讨遗产管理制度在服务老年群体、推动公益实践方面的创新与发展。
10位来自高校、法院、不动产登记中心、律师事务所等不同机构的嘉宾围绕“不婚人群遗产管理需求研究”“数字遗产管理的实践困境与出路”“AI技术在不动产登记中的应用及其对遗产管理人制度的影响”等遗产管理的多个关键维度发表主题演讲。
西南财经大学李安宁表示,应基于继承类型体系构建遗产管理人制度,实现遗嘱继承、法定继承与无人继承情形的有序衔接。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教授许莲丽在点评中肯定了其体系化思维,并建议加强行政法与继承法的交叉研究。
苏州鑫桥传承咨询事务所胡筠悦聚焦“不婚人群遗产管理需求”,指出非婚群体在资产传承中面临的主体缺失、客体失序等困境,呼吁完善意定监护与遗嘱执行协同机制。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民法典》立法专家杨立新在点评中表示,不婚人群作为自然人在法律上并无特殊差异,关键在于通过遗嘱与遗赠实现财产有序传承。
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李宝霞法官分析了数字遗产管理的实践困境,提出应明晰程序规范、统一裁判规则,并发挥遗嘱继承制度作用。北京多元调解发展促进会会长、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原副院长翟晶敏建议加强平台协议比较研究,推动建立数字遗产专项调解机制。
在科技与法律交叉领域,贵州省贵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胡昌辉带来的“AI技术在不动产登记中的应用及其对遗产管理人制度的影响”主题演讲引发关注。他介绍,传统不动产登记与遗产管理存在效率低、错误多、部门协作难等问题,而民法典确立的遗产管理人制度因缺乏技术支撑,实践中面临操作困难、周期长等挑战。而AI与区块链技术正在成为推动遗产管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AI通过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OCR识别等技术,实现登记流程的智能自动化,识别精度超99%,部分地区抵押登记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5分钟。区块链则以其不可篡改、可追溯的特性,构建了安全可信的遗产管理环境,助力实现遗产自动确权,减少争议。
在实践层面,浙江、江苏、湖南等地应用AI与区块链后,数据安全事件大幅减少,运营成本显著降低,审批效率提升超过90%,公众满意度明显上升。在遗产管理人制度方面,AI推动管理方式从家庭化向专业化转型。截至2024年底,中华遗嘱库中指定专业机构为管理人的比例已达15.7%,AI辅助下继承周期从数月缩短至30天内。
胡昌辉认为,当前面临技术标准不统一、法律法规滞后、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挑战,呼吁构建法规、标准与隐私协同治理的框架,完善电子登记与智能合约的法律地位,推动技术标准化与系统透明化。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师安宁在点评中高度肯定该研究的前沿性与实务价值,认为在AI应用中应坚守“人类终审权”,防范AI幻觉与造假,保障数据真实性与法律效力,为不动产登记与遗产管理提供可靠支撑。
在圆桌交流会上,围绕“从身后到身前:遗产管理与意定监护的协同之道”,多位曾参与民法典立法的权威专家与一线实务工作者展开热烈讨论。
与会专家表示,遗产管理不应仅是处理“身后事”,更应与意定监护等旨在保障晚年生活品质的“身前”安排紧密结合,为老年人构建贯穿晚年的全方位、连续性保障体系,这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清晰方向。
会议现场还公布“遗产管理与共同富裕”联合征文活动获奖名单,并为获奖作者颁发荣誉证书,表彰在遗产管理公益服务领域做出积极贡献的个人与机构。
本次交流会梳理了制度落地以来的进展与挑战,聚焦老年群体的特殊需求,强调了公益实践的重要性。与会专家认为,持续推动遗产管理服务的普惠化、专业化、人性化发展,对于切实保障老有所安、维护家庭和谐、促进社会稳定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