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闻广播:清明 | 当95后开始立遗嘱

2024-04-18 15:29 | 查看: 130963

《中华遗嘱库白皮书2023》指出,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早早地定了“遗嘱”,其中不乏90后,甚至是00后。遗嘱的内容除了常规不动产、动产外,还包括网络虚拟财产。而围绕网络游戏账号、QQ空间、微信归属等等订立的遗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新世代不同以往的生死观、价值选择,以及代际间难以逾越的鸿沟……


网络相册留给女友,
因为不想让父母看到自己的人生B面


“如果真的有一天不幸去世了,我希望朋友们能在我的葬礼上欢快地唱歌、喝酒,把它当成一件比较轻松的事。”


视频电话的另一端,26岁的小龙平静地谈论着生死,有一种超出年龄的通透与豁达。死亡,这个大多数传统中国人都避之不及的概念,在小龙看来,就如同列车“到站、下车”,每个人都要经历,更不用去避讳。


小龙生于1998年,硕士研究生学历,做着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尽管年纪轻轻,但小龙已经在中华遗嘱库留下了自己的遗嘱。这背后,除了对于生死看淡,更重要的在于,他希望能有规划地安排好身后事,避免未来陷入不可控的麻烦。


参加工作的时间不长,小龙积蓄不多。在遗嘱中,他主要安排了自己一大堆网络账号的归属。


“微博、微信、小红书账号的所有权留给我的女朋友。我不希望上面发布的内容被父母看到。”


而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小龙说是因为不想父母看到自己的另一面。


在父母眼中,小龙是一直是循规蹈矩,做什么都“不出格”的好孩子——功课优秀,工作顺风顺水。但在网络空间里,小龙释放着自己的另一面。这个空间向同龄的朋友们敞开,但对于父母是屏蔽的。


“在网上,我有时候会‘发疯’,说一些烂话;有时候又会去表达一些情感化的语言。这一面,是父母从来没有发现过的。父母会关心你好不好,每次都会告诉他们,好好好,但是,有很多痛哭流涕的时刻都是在和朋友之间发生的。我担心父母不理解自己。”


1.jpg

虚拟财产留给妈妈,钱,捐了


环尾狐猴(网名)是00后,正在读硕士研究生一年级。早在大三那年,她便立好了遗嘱。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谁先来——环尾狐猴这样解释自己三年前的决定。


“当时对未来比较悲观,身体也比较的虚弱。觉得我是不是应该把自己的事情做一些交代。当意外来临的时候,我的家人可能就没有那么的悲伤。生活的一些挫折、打击,会让你觉得死亡这件事情并不遥远,早做准备,收益才会大。”


在立遗嘱前,环尾狐猴还和父母谈起过遗体捐献的事。它带来的是连续几天父母疯狂的电话。这之后,立遗嘱的事就只和朋友们分享,对父母保持了缄默。


“只是想未雨绸缪,但在父母那儿变成了不必要的担心。”


环尾狐猴目前的财产,包括有形的现金、银行卡,以及无形的虚拟财产。它们是B站、知乎、百度网盘的账号及内容。虚拟财产,环尾狐猴计划留给妈妈。而为数不多的钱,环尾狐猴考虑给朋友托管。


“希望朋友能帮忙把钱捐出去。我觉得我的钱即使给到父母,也没有办法对他们起到很多的安慰作用。不如捐给社会。父母也没有那么的需要我的钱。”


2.jpg

多少年轻人在立遗嘱?


在中华遗嘱库,像小龙和环尾狐猴一样来立遗嘱的年轻人并不鲜见。


刘千是中华遗嘱库资深咨询顾问。他告诉记者,2017年的时候,在中华遗嘱库进行遗嘱咨询的中青年人是931人,而到了2023年就上涨到了17,101人。2017年在中华遗嘱库进行遗嘱保管的中青年的人数279人,在2023年的时候这一数量达到了7124人,7年的时间上涨了24.5倍。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自己身后事的安排了。年轻人订立遗嘱的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他们比较关注于他们的虚拟财产。年轻人不像咱们老年人奋斗这一辈子之后有一些财富的积累,他们更注重的是传承自己的精神财富。比如说,他们会把自己的虚拟账号和爱人或者是朋友的精彩的瞬间,类似于像照片、视频,把这些东西作为他们最大的精神财富来进行传承。”


《中华遗嘱库白皮书2023》显示,中青年立遗嘱人群以北上广深为主要地区,其中,女性人数明显高于男性,学历高的市民接受“幸福留言”理念程度高。30岁以下市民“防止财产下落不明”是其主要的考虑因素。来定遗嘱时,他们最常说的开场白是“看见,听见了很多发生在身边的意外情况,提前订立遗嘱,防范风险的发生很有必要”。


3.jpg


2020年7月,年仅17岁的小亮来到中华遗嘱库,要求订立遗嘱。他的收入来源于网络小说的分成。在遗嘱中,他将网络小说的著作权以及存款分给了父母和朋友。根据法律规定,16周岁以上,有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来源,视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提前规划好,也是对父母一个交代,也相当于留下点自己的爱。”


2023年初,拥有百万粉丝的90后,“B站UP主”来到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计划待自己离世后,将百万粉丝账号留给好友运营,并将自己名下价值300万虚拟财产继承给父母。


还有的年轻人,选择了微信遗嘱。中华遗嘱库“幸福留言小程序” 最高峰时一天收到上千份微信遗嘱。留言者畅所欲言,遗嘱库会按指定的时间将微信遗嘱发到指定人手里。选择这种方式的,30岁以下年轻人占到了六成。在留言中,他们有的向前任、现任或暗恋对象表白;有的向好友、父母倾诉。


“年轻人通过遗嘱这种法律形式,把财产传承、社会奉献固定下来,从而获得更好的法律保障,这是我们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龙翼飞评价说。


虚拟财产继承模糊地带亟需规则


在年轻人订立的遗嘱中,虚拟财产占到了相当比例。这是互联网对社会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的体现。


《民法典》127条指出,“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也就是说,虚拟财产只要是合法财产,都可以作为遗产。如果虚拟财产能与现实货币或其他财产发生交易关联,这一虚拟财产就存在法律上的财产性质,其本身就属于可支配的财产。


4.jpg

不过,和有形的财产相比,虚拟财产又具有一定的隐私性和个人属性。而目前的法律,对于如何行使权力,以及权力归属问题只是指引性的规定,并没有十分明确。


中华遗嘱库创始人、项目办主任陈凯认为,国家接下来需要明确一些规则,它关系到老百姓的虚拟财产的继承权益能不能实现。以微信为例,他说:“微信说是个人的社交工具,实际上它已经变成了一个经济活动和生产工具了。这个生产工具的继承它本身就有很多经济价值在这里面,但是这里面又会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问题?怎么平衡隐私和保护?这实际上需要国家要出台规则。如果国家选择是说只要这个逝者没有同意,就视为反对继承,那说明把隐私保护摆在第一位了;如果国家的规则说只要我没有反对,就是视为同意继承,那就是把它的经济价值保护放在第一位了。实际上这个规则不能以平台的立场为主,而是应该站在国家整个社会的层面来去做立场的选择。”


而法律、规则的完善,恐怕是将虚拟财产列入遗嘱的年轻人,留给社会一个亟待破解的课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