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遗嘱”究竟有多厚重?我国最早的遗嘱,诞生于1200年之前
2022-03-15 16:17 | 查看: 154100
大家好,我是中华遗嘱库吉小宝。小宝今天跟大家谈一下遗嘱的历史。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情比金坚,爱如深海。
古人还说过:“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此话的意思是,人的心绪很难做到心如止水,总会无缘无故起波澜。
毫无疑问,老人的遗产,就是让波澜涌动的那阵狂风。现在的社会,有“遗嘱”的存在,个人的情绪相对会比较平稳,不容易翻船。
古人面对遗产之事,到底该何去何从?最早的“遗嘱”,又是何时存在的?
01
遗产从无到有
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以前,并没有“遗嘱”这一说法。
因为当时的社会,并不存在真正意义的私有财产,就如《诗经》所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出土文物清华简中,倒是记载过第一份“遗嘱”,是周文王对周武王传授的修身治国方法《保训》,这也是历朝历代皇帝和知识分子留给子女的遗嘱和家训的主要内容。
所以与其说那是一份遗嘱,倒不如说是一份家训。
贵族阶层中,所谓财产的继承,多依附于身份的继承。至于身份该如何继承,周王也早替贵族们想好了:嫡长子继承制。
法律既然规定了,正妻的第一个儿子,才拥有至高无上的继承权,“遗嘱”就意味着非法,春秋时代当然也有零星开具“遗嘱”的“违法记录”,其后果都很严重,无一例外引发了家族和社会的混乱。
秦朝通过商鞅变法,使小家庭逐渐成为社会基本单位,财产与土地的私有,便为“遗嘱”的诞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秦王朝命薄,历二世而终,相关制度难以维持,刘邦建立汉朝,在法律制度上因袭前朝,即“汉承秦制”。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兴盛便意味着,家长的权威也开始增强,进一步引申,家长对财产的处分权,包括制定遗嘱的权利,实际上渐渐开始得到法律的允许。
《史记》中记载说,汉初名臣陆贾,曾经出使越南,他将得到的宝贝换成千金,平均分给五个儿子。这便是“陆贾分金”成语的来源。
汉朝的这一遗产分配故事,其实颇值玩味,每个儿子都有份,这说明曾经大行其道的“嫡长子继承制”,几乎不复存在。
02
古代法律对遗嘱的承认
中国古代财产继承制,正式为国家法律所承认,大概起始于唐朝。
不得不说,古人很具有前瞻性,我们今天以上帝视角去看,当时他们的很多举措,对今日的某些规定,竟然起到了借鉴作用。
譬如,唐朝人倡导,有时候妇女也享受继承的期待权;今天的法律规定,遗嘱不得取消,缺乏劳动能力且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继承权。
众所周知,古代的妇女基本相当于,既无能力又无生活来源的“二无”人口,唐朝的法律,最起码考虑过这些弱势群体。
唐代首先将“诸子均分”的习惯,吸纳入制定法中,但毫无疑问,家长同样可以任意调整,各个儿子分钱的比例。
一般情况下平分,也有“二般”的情况发生。今天的法律规定,遗嘱首先是单方面的法律行为,基于遗嘱人的个人意愿即可。
另一方面,遗嘱又不能违反,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德。同古人一样,既考虑遗嘱人的意愿,又有其基本原则。
纵观中国的历朝历代,唐朝无疑是一个盛世,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类似法律也趋于完备,中国历史上第一张遗嘱,也便呼之欲出了。
03
历史上第一份遗嘱
唐懿宗是唐朝倒数第四任皇帝,他继位之初国家已然凋敝,“新官”上任之初,唐懿宗其实颇为励精图治。
历史上第一份,流传至今的书面遗嘱,便诞生于斯时,唐懿宗统治中国的第六个年头。
而该份遗嘱,最早发现于唐朝敦煌遗书。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因其石窟与壁画,而闻名天下。很多人所不知的是,敦煌遗书也很出名,堪称唐宋以后,所有文学新发展、新现象的来源。
最早遗嘱的全称叫《尼灵惠唯书》。
唯者,遗、遗言也。所以“唯书”即“遗嘱”,还有的学者表示,“唯书”其实更进一步,是古代民间盟誓之书的一种表现形式,换言之,更高级的“遗嘱”。
而开具“遗嘱”之人,如题目所示,名曰尼灵惠。关于她的身份,有不同的解读,或者说她是六根尚未清净的尼姑灵惠,或者是一位姓尼的普通世俗女子。
虽然是“史上第一”,但分配的内容其实并不多,“尼灵惠”显然不怎么富裕,她仅有一个丫鬟。
据遗嘱的内容记录,她“只有家生婢子一名威娘”、“更无房资”云云。
在弥留之际,这个心思细腻的女子,将仅有的资产,留给了侄女。
她简略的几笔文字,彰显出“遗嘱”最悠久绵长的历史。
遗嘱发展到现在,已经越来越普遍。中华遗嘱库使命是推动遗嘱进入每个中国家庭,以帮助他们解后顾之忧,传和谐家风。
中华遗嘱库向全社会传播幸福留言理念,帮助更多人管理好家庭事务,和谐传承财富、传递幸福、传递关爱。
当再次阅读这个公众号时,衷心地希望您,感受到历史的这份厚重,以及中国人的信义。
参考资料:
1.王沛:《遗嘱继承制度的历史考察——从中西方比较的角度》
2.刘百林:《徽州文书中的遗嘱和遗赠》
3.钟书林:《一件奇特的盟书——敦煌写本S. 2199<尼灵惠唯书>之探析》